檔案下載
新海研1號貴儀中心楊凱絜博士與王釋虹技術員赴關島參與美國研究船R/V Roger Revelle航次(2022/3/21-4/2)
執行臺美合作第一、二島鏈間渦旋與紊流研究計畫ARCTERX工作報告
參與美國Roger Revelle研究船RR2202航次報告
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貴儀中心技術員 楊凱絜
應華盛頓大學(University of Washington, Seattle) Caitlin Whalen教授的邀請,
報告人於2022年3月13日搭機前往關島,參與華盛頓大學及奧勒岡州立大學(Oregon State University)
研究團隊Roger Revelle研究船 RR2202聯合探測航次。RR2202航次探測區域為關島北邊海域
(附圖一)
,
主要針對海洋中尺度渦旋的結構、交互作用動力過程及其產生的紊流等科學議題進行觀測,
研究船於2022年3月21日出港,4月2日進港,共計13天。航次作業項目包含沿測線連續執行紊流儀(VMP-250)
垂直剖面觀測1305次,施放及回收40.5公尺長的船艏拖曳式溫度串(Bow Chain,
附圖二 )收集沿測線垂直溫度剖面16次,
佈放20顆浮標(SVP drifter,附圖三)進行海流及溫度觀測,
施放及回收自走式水下滑翔機Slocum glider
( 附圖四 )以及新型自走式海洋觀測載具wave glider(
( 附圖五
)各一具,
進行水文、海流及紊流觀測等。報告人主要支援VMP-250、Bow Chain以及SVP drifter觀測作業,
並協助Wave glider的組裝、測試及施放,此外,亦負責Bow Chain溫度串資料下載及初步處理。
因為疫情的影響,到國外出差參與研究航次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,
事前規劃討論、行前準備、學校行政流程作業等都較疫情前複雜許多,好不容易抵達關島,
還需要依照研究船防疫規定進行登船前防疫隔離,也要經過PCR檢測以及快篩,
確保大家都是陰性才能實際出海作業,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變數,所以大家每天都很緊張,
深怕一個閃失而無法登船工作,幸好最後順利完成,這實在是很難忘的經驗。
藉由此次參與美國研究船航次的機會,除了支援熟悉的紊流儀VMP-250施放回收作業之外,
亦學習到新型觀測儀器的測試與操作,未來可以將新技術引進臺灣,增進臺灣海洋研究探測能力。
在航次中也認識不同團隊的研究人員,大家彼此交流,討論研究議題及海洋觀測技術,
領隊教授亦帶頭一起輪班,分工執行航次觀測作業。雖然航次作業非常繁重辛苦,但大家合作無間,
彼此尊重,營造了正向積極的氛圍,也提升團隊士氣。而好的團隊士氣以及良好的溝通,
能夠促進實驗執行的果效,非常值得我們借鏡學習。
R/V Roger Revelle 2202航次工作報告
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貴儀中心技術員 王釋虹
此次參與ARCTERX計畫,主要觀測西太平洋中的中尺度渦旋,以及在反氣旋渦旋與氣旋渦旋之間, 次中尺度的鋒面至小尺度的紊流等現象。 R/V Roger Revelle於4月21日從關島Apra港口出港,先航向位於關島西北方400 NM的反氣旋渦旋(AE, 圖1 )。 4月22日晚間抵達反氣旋渦漩與氣旋渦旋的交界處(圖1中白框), 首先先在船首施放Bow Chain( 圖2 )。 Bow Chain為一條長度約40 m纜繩,上面外掛著20隻RBR溫度計、2支RBRduo³和2隻RBR CTD,間隔每1-2 m就有一支探針, 可以觀測近海水表面高解析度水溫的變化。4月23日半夜開始航行流場測線和在後甲板施放紊流剖面儀VMP-250, 當日早上於站點wp4(圖1紫色圓點)施放搭載紊流儀MicroRider的Slocum gider( 圖3 )和結合觀測氣象與水文的Wave glider( 圖4 ) 。在兩台glider下水之後,研究船平行於兩台glider繼續跑測線與施放VMP-250。4月26日晚間, 研究船開始航行至反氣旋渦旋AE的西北側(圖1灰框中), 在跑測線的同時發現反氣旋渦旋與氣旋渦旋之間有溫度鋒面。因此先施放20顆SVP drifter和SVP-B drifter( 圖5 ),量測海水表層的溫度與流速。隨後研究船航行不同的測線,並不間斷的施放紊流儀VMP-250和Bow Chain。3月31清晨停止施放VMP-250和Bow Chain,開始返航回關島,且在航行路途中回收Wave glider和Slocum glider,最終於4月2日早上進Apra港口。RR2202航次航行12天,共航行1737 NM,航次期間施放1301次VMP-250,一站Slocum glider、一站Wave glider、20顆SVP drifter和16次BowChain。